2017-06-14 13:24 浏览量:13805 来源:
保健食品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很多人不仅听说过,也愿意购买并尝试使用。但冠以“保健”的这类食品,到底有何特殊之处?有数据显示,保健食品多达近万种,应如何选择和购买?请听专家如何说。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学蒋卓勤教授对保健食品的解释为,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主要具有补充人体营养成分或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对于老年人来说,上了年纪,身体各器官的机能有所下降,不能很好地吸收所需的营养成分;而对于上班族而言,长期工作压力重,身体消耗大,而膳食又过于简单,可适当补充保健食品,辅助调节身体机能。但滥用保健食品,则适得其反。
提醒
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服用
“保健食品应按说明书的要求按时按量服用,不能当‘饭’吃。”蒋卓勤提醒说,保健食品只能起到预防和辅助调节机体亚健康状态的作用。但从科学角度讲,平时注意均衡饮食、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适时适量的运动、保持开朗的性格,才是保健的要诀。对于生理机能正常,想要维护健康或预防某种疾病的人来说,保健食品是一种营养补充剂。而对于生理机能异常的人来说,保健食品只能辅助调节生理机能、强化免疫系统等。
是药三分毒,生病了却怕吃药有副作用,认为选择保健食品虽效果慢,但起码副作用小是一种误区,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生病为防止耽误病情,应及早就医。
对于年轻人来说,生活节奏较快、长期面对电脑手机、运动量较少、饮食不规律造成的亚健康状态,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的保健食品可以达到改善的目的。但日常合理减压、加强运动、平衡膳食同样重要。
而在健康状态下,最好选择天然食品来补充营养素。天然食品满足不了需求,可考虑保健食品。总之,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和食物。
警惕
“消费陷阱”不可不防
对于夸大功效或假冒伪劣的保健食品,以下常见的“消费陷阱”不可不防。
一是类似包治百病的虚假宣传,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声称灵丹妙药、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的,疑似虚假、夸大宣传的保健食品,消费者需要警惕;二是上门服务推销伪劣产品,针对部分老年人远离子女,生活孤单寂寞的特点,通过信任关系推销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消费者应学习了解辨别知识,认清保健食品真伪;三是以中奖为诱惑的电信诈骗,一些商家打着“养生”栏目的幌子,以中奖信息为“诱饵”,诱惑消费者掉入其设计好的保健食品“消费陷阱”;四是设计骗局的保健食品销售,这类保健食品营销公司(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及优质产品,请托儿制造假象,以可以代替日常治疗为名,兜售不合格产品,欺骗一些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
防骗
了解相关知识 购买合格产品
认准“蓝帽子”标识,有需求的消费人群,应了解保健食品相关知识,购买合格产品。
1.正规渠道购买正规产品。
2.认准保健食品的“蓝帽子”标识。
3.学习通过官网查询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及真伪情况。
4.选用适合自己的产品。消费者要认真阅读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了解其适用人群、功效成分含量和功能范围,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保健食品。
5.看清保健食品的不适宜人群、用法用量、保质期、储存方法等,不可随意过量。
6.保健食品不是“药”,不能治疗疾病,只能辅助预防疾病、改善身体功能,因此,不能轻信“药到病除”“包治百病”的虚假宣传。
维权
不慎掉“陷阱” 投诉“找对门”
如果不慎掉进保健食品的“消费陷阱”,专家提醒说,这不仅仅是保健食品的产品功效问题,还涉及到诈骗和虚假宣传等违法问题,应根据不同情况向相关部门投诉。
专家建议,如发现假冒或不合格保健食品,保留购买的实物包装、票据,记录销售公司名称、地址等相关信息,可找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如果所使用的产品宣传“治好了”某些慢性病时,就涉及虚假宣传问题,应当向工商部门投诉,最好有录音、录像等相关证据。如果遇到被设圈套购买高价保健食品或引诱汇款的,应保留相关证据,及时报警求助。(来源:中国网)
上一篇:二○二○年我国将建成一批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
下一篇:改变生活方式 培养健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