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2 14:02 浏览量:19200 来源:亿立方资讯网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生鲜电商数量有4000家左右,其中仅有1%能够盈利,大部分生鲜电商都处于亏损状态中,亏损比例越来越接近99%。
但生鲜电商的“外表”看上去似乎并没有行业数据那么难看。
生鲜产品具有用户黏性高,重复购买率高等特点,加之生鲜电商具有较高的毛利,平均毛利水平在40%左右,其中海鲜毛利50%以上,普通水果约20%,冻肉20%-30%。那么如何在几乎全在亏损的电商领域里突出重围呢?
抓住资本这颗救命稻草
看上去,这确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生鲜电商经过资本寒冬拼杀后,已进入深耕期,市场广阔,在行业内有着万亿市场规模的说法。
尽管99%的生鲜电商都在烧钱赔钱,但资本对生鲜电商的青睐有增未减。突围的第一招,就是要比别人活得更久,抓住资本这颗救命稻草。
先来看下2016年,生鲜电商都有哪些公司融资金额超过了1亿元:
天天果园,D轮融资超过1亿美元
本来生活,C、C+轮融资1.17亿美元
易果生鲜,C轮融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
两鲜网,A轮融资2000万美元
U掌柜,B轮融资超过3000万美元
盒马生鲜,A轮融资1.5亿美元
优食管家,B轮融资数千万美元
每日优鲜,B+轮融资2.3亿元
以上,只是部分获得较大融资额的生鲜电商,还有很多也都获得了融资。要想在生鲜电商里突出重围,单打独斗,一定会被淘汰出局。
深掘市场不要打价格战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达245亿元,2015年达到412亿元,预计2018年将突破千亿元。市场足够大,不是一两家能吃的完。
更重要的是,目前生鲜电商的渗透率还处于极低水平,不足10%。如此低的渗透率,平台之间还没有必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竞争上,而是应将更多精力放到开拓市场,加深行业渗透率的层面上。
市场先机在于冷链物流创新建设
生鲜电商对产品的要求比较高,用户也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消费体验,这需要生鲜电商在这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生鲜保鲜的能力,涉及到冷链仓储物流,一直是生鲜电商的硬伤。
目前,生鲜电商保鲜主要有两个方式:
一是自建冷链仓储,另一个是对于保鲜期极短的产品直接跳过仓储,从原产地冷链物流送达给用户。
这两种方式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也非常高。
即便在仓储上做好了保鲜措施,其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也是一道障碍,这个环节对产品的保鲜损耗是最大的,尤其是采用第三方物流的电商平台。
如果哪些平台在这些问题上能找到绝对领先的解决办法,谁就会抢得市场的先机。
巨头一定从亏损企业中脱颖而出
生鲜食品属于高频消费,也是刚性需求。目前这个领域还没有出现一个像滴滴一样的巨头,更没有形成寡头经济,生鲜领域存在足够的市场与机会。
理论上说,谁都有可能成为这个寡头。
但是生鲜电商,要想盈利,必然牺牲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比如客户体验等,纵观国际上同类产业,比如,Blue Apron,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公司估值就已达20亿美金,所以生鲜电商的寡头一定会从这些亏损的企业中诞生。
但是在正确的时间里,千万别走错了路,否则离成功会越来越远。目前,生鲜电商有2B也有2C的,但还没有一种模式,可以证明是对的。所以在试错的道路上,一定要领先于人,千万别一条路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