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传播网,打造中国优秀的品牌传播服务平台。品牌传播,传播品牌价值,影响成就品牌价值。用深度视角,价值资讯,传递品牌营销新模式。
顶部logo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热点要闻 > 正文

加强生态农场建设,从源头把控食品安全

2022-05-25 13:43   浏览量:17676   来源:中国食品报

蒋 梅  张嘉真

  目前,世界农业正处于现代工业化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变阶段。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念,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中食智库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博士生导师曹林奎教授指出,生态农场建设是从源头把控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对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具有重大意义。为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应大力发展生态农场。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博士生导师曹林奎教授

  问: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其现状如何?

  曹林奎:目前,世界农业正处于现代工业化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变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农业进入以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为标志的现代工业化农业时期。发达国家率先采用机械、化肥、农药、农作物杂交技术等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技术武装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显著提高。现代工业化农业的出现创造了农业生产的奇迹,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大量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应用,也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我国第二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显示,全国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COD)年排放量达到1067.13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9.77%,农业源总氮、总磷分别为141.49万吨和21.20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6.52%和67.22%。可见,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念,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现代生态农业将现代工业化农业与传统有机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对农业资源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再生循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拓展农业的生产性、生态性和生活性功能,实现农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2014年,原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建设了13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从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入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体,因地制宜地配置低碳循环、节水、节肥、节药和面源污染防治的技术和设施,探索出了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我国的现代生态农业在研究和实践中得到迅速发展,依据各地的社会、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了体现现代生态农业基本原理和特点的一系列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及其模式。这些模式就是在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体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和功能优化的典型案例。2020年,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和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承担了农村能源生态领域专项“生态农业技术跟踪与评价”。该项目通过文献综述和调查研究,梳理了国外生态农业建设的典型案例,总结了国外生态农业先进技术和主要模式;根据我国各地区的资源特色、区位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分区分类追踪调查了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成效、支持政策、核心技术和典型模式,分析了制约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相关建议。

  问:为什么说生态农场建设是从源头把控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

  曹林奎:农业是生态产业,农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推进生态农场建设,能够精准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精准落实生态农业补贴政策,精准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2021年,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组织开展了生态农场评价试点工作,首批132家的生态农业经营主体获得“生态农场”称号。“十四五”期间,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和部分重点区域发展一批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生态农场。我国计划到2025年,通过科学评价、跟踪监测和指导服务,在全国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各省建设10000家地方生态农场。同时,依托生态农场评价和建设工作,将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批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总结一批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

  推进生态农场建设,有利于人们在深刻把握自然规律和正确认识人类的农业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双重影响的基础上,提供既能适应自然规律的,又有科学预见的和可调控的人类行为方式,促使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对生态平衡的正面影响得以极大发挥。同时,可以借助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与控制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最大限度地减少现代农业产业化过程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重建与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并建立更合理的结构,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农场建设是从源头上把控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对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为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应大力发展生态农场。

  问:我国生态农场建设遵循哪些原则?有哪些基本特征?

  曹林奎:生态农场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和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同时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态农场以先进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为支撑,汲取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精华,建立起各种半自然生态系统以重建与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生态农场不断拓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多功能性,积极发挥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平衡的正面影响作用,带动了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改善,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了新机制。我国生态农场主要有以下4个基本特征:

  生态农场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从现代生态学角度看,农业生产是一种人类控制下的自然再生产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利用农业生物将环境中的物质、能量、信息转化为各种农产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与生物和环境构成运转系统。在它们相互关系中存在着许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原理,生态农场就是要研究、认识和遵循这些客观规律,使农业生产实现高效、稳定、持久地发展,还要探索如何在农业经营主体内或通过经营主体之间的联合,实现生态农场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和多样”。在生态农场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运行,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投入与产出、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关系,以及利用生态学中种群相生相克关系、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规律来安排与组织农业生产等。

  生态农场用系统学方法来调控。从系统科学角度看,农业生产中生物与环境客观地存在于一个互相作用的动态整体之中,生态农场实际上是农业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等系统相耦合的一个整体。用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产生的信息流,对于发展整体、协调、综合的生态农场,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生态农场不是单一的高科技农业技术体系,而是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人文科学三轮齐驱的农业系统工程,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农业系统工程不仅使人们对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科学的剖析,而且能使认识导向数字化、模型化,从而为生态农场的科学决策、调控和优化创造条件。

  生态农场受经济学规律的制约。从现代经济学角度看,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商品生产的发展更加强了它的社会经济性质。农业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转换等因素,通过相互作用和制约决定着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因而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研究农业生产的经济学规律和经济调控手段也是十分必要的。生态农场作为一个综合生产系统,还包含着与生态、经济系统相应的体现人工调控的技术系统,其建设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生态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固然创造了许多新技术,如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但是,它与一般传统农业技术之间实难划清界限。因此,生态农场要吸收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宝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按照经济学目标,通过因地制宜地选择、组装而形成现代生态农业集成技术体系或模式。

  生态农场向多功能方向拓展。从农业多功能角度看,生态农场要求把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业、牧业、渔业相结合,发展农业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体系。生态农场在带来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的同时,将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生态农场未来将不断拓展其功能,使原先局限于食物保障型的传统农业,加速转型为融食物保障、生态保育、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和加工出口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生态农场的多功能性将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因素引发价值观革命,使人们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转向对更高层次的精神财富的追求,由此带动整个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问:对于今后我国生态农场的建设和发展,您有何建议?

  曹林奎:首先,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我国生态农场建设。我国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首次被纳入原有的三大文明的理论体系,生态环境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高度,同时也对各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文明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保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通过建设生态农场,可以解决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高农业管理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既要粮食满仓,又要绿水青山”。因此,我国生态农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原则是相吻合的,建设生态农场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第二,研究制定我国生态农场建设的支持政策。近年来,我国各地为了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某些困境和挑战。因此,非常有必要借鉴国外现代生态农业支持政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我国生态农场建设的支持政策,规范其补贴标准。生态农场的健康持续发展有赖于雄厚的财政资金支持。当前我国的农业补贴资金来源单一,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所以应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及团体的加入,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在提升支农资金总量的同时,还应注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生态农场补贴制度。同时,根据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以及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来确定补贴等级,完善和规范我国各地发展生态农场的补贴标准,以确保补贴资金的合理高效利用。

  第三,大力依靠高新科技和智能装备,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生态农场建设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体系作为支撑。鼓励以生态农场为主体,推广应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污染修复等产地保育技术,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控等技术,生态田埂、生态沟渠、生态廊道等田园生态系统建设技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废旧地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清洁加工、节能贮存、低碳运输等绿色收储运技术。在充分发挥现代高新科技和传统农业优势的同时,大力依靠智能农机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研发与应用无人作物精确播种施肥机、机载式作物变量追肥作业系统、植保无人机、作物智能无人收获机,以及多功能农田巡检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建设智慧生态农场。可以认为,智慧生态农场是生态农场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生态农场的数字化、装备化、智能化和无人化,不断健全和完善生态农场技术规范和装备标准,形成不同类型生态农场的示范模式。

  第四,科学选择和应用生态农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生态农场建设就要把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以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方式为支撑,形成农、工、商、贸一体化的产业经营系统。以我国开展生态农场评价和建设工作为契机,根据生态农场经营主体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典型模式主要分为3种类型:一是“公司+基地(农户)”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三是“生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生态农场通过产业化经营,农业组织化不断提高,在农业生产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努力实现生态农场的全产业链开发,不断提高生态农场的综合效益。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叶歌观酒:仁怀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回归 绿水青山成为向上之源
下一篇:水井坊600余年的穿越与传承,能否成为被追随与传颂的指引者?